学生园地
 

企民同心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调研河西村实践

作者:文/赵津         发布日期:2025-08-25     浏览次数:

     

7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深入河西村,探寻这片土地上的振兴密码。在这里,政企民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产业兴、民生暖、乡村美”的崭新篇章。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河西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本土企业反哺、就业渠道拓宽、民生保障升级的多维联动,走出一条“企村共生、民富村兴”的特色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筑基,就业富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在牧原企业的生产车间,实践队员见证了“产业+就业”的双轮驱动模式。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防线,以高频次消毒保障生产安全,同时推行“零技能门槛”岗位和专项养殖培训,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令人称道的是,企业创新实施“每月4天假期”制度,兼顾务工与家庭需求,彰显人文关怀。一名职工感慨:“现在既能挣工资,又能照顾家里,日子更有奔头了。”这种“技能培训+灵活就业”的模式,不仅夯实了村民增收底盘,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

民生为本,福祉升级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农民获得感。走访中,贫困户老李的账本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十年前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如今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翻了几番。“勤劳致富”已成为村民共识。更可喜的是,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企业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梯度化补助机制,最高每月可领1500元;教育领域年投入巨额资金改善村小学设施;医疗费用分担政策减轻家庭负担。村会计介绍:“从河堤修缮到文化广场建设,企业反哺让村庄焕然一新。”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脱贫成果,更点燃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企业反哺,乡梓情深

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牧原公司作为本土企业,始终将反哺家乡视为使命。即便在经营压力下,其对乡村的支持也从未间断:援建教育设施、完善养老保障、分担医疗费用、优先本地就业……这种“企业发展与乡村进步”的良性循环,正是“党建引领、企地共建”的生动体现。企业负责人表示:“家乡养育了我们,回报乡村是责任。”这种情怀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同心聚力,未来可期

河西村的实践深刻印证了“乡村振兴关键在实干”的道理。通过政企民协同发力,这里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提升”的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智慧,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相信在多方合力下,更多乡村将如河西村一般,跑出振兴“加速度”,收获“满仓黄金”的好“丰”景。

编辑:赵瑞     终审:颉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