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强化专业思想教育,爱党爱国培养社会主义人才。近期,2020年全国研究生录取工作已近尾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300名本科毕业生中,有69人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67人考研成功,15人顺利申请到国外高校offer,共计151名学生升学,升学率为50.33%。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升,2020届普通班毕业生升学率再次突破50%,也是学院重视学风建设、强化学生专业思维、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体现。
培养专业思维,营造考研氛围。自新生入学起,学院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通过新生研讨课建立学生对专业的认知、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企业高管开设食品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和研究前沿、通过食品专业课程、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夯实学生专业基础,通过科创项目、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食品专业使命精神、专业逻辑及专业实践思维。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齐入手,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政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从认识认同专业升华到发展成就专业。除此之外,学院聚焦学风建设,激励学生考研,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动态、保研考研政策,学院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前沿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和考研保研政策解读会,邀请研究生导师解答学生疑惑,邀请保研成功和考研成功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学院从学生备考、报考、笔试、调剂、复试等多个环节指导学生,激发学生考研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考研全方位保驾护航。“学院升学率佳绩的取得,得益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专业思维和专业能力的建立为学生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了基础,升学率突破50%,离不开同学们自身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学院四年来的引导和帮助。”在谈及2020届毕业生升学率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吕欣教授如是说到。
狠抓稳打促成长,凝心聚力同进步。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学院每年开展优良学风示范班、先进班集体等评选活动,通过“树典范,立标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学院通过对本科生宿舍的星级文明评比,进一步引导本科生宿舍形成积极好学、干净卫生的环境氛围。与此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接触和参与专业科研和学科竞赛,在提升团队协同能力、强化集体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通过一系列措施,学院不断加大学风建设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聚集体力量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1601班、1604班、1607班获得了校级先进集体荣誉;1602班团支部、1603班团支部、1606班团支部、1607班团支部获得校五四红旗团支部;1607班获校级优良学风示范班称号。90余人次在专业领域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70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各类奖励;17人以第一、第二作者公开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4篇、中文核心论文7篇。自然也涌现出了一批学霸宿舍:16#623宿舍、17#323宿舍、16#429宿舍,其中16#429宿舍更是达到了百分百升学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汪勇攀介绍说:“优良学风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风直接反映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高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的学分能够保证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业,食品学院严谨、优良的学风来自每一位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知和对自身学业规划的精准定位,自然离不开学院全体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和正确引导。”
深植家国情怀,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命题,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抓手。在本科生培养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注重德育为先,深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专业自信、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引导食品专业本科生将个人期望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勇担“专业使命”。面对新冠疫情给2020届毕业生考研复试和调剂带来的诸多挑战,学院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相信党和国家,一方面帮**研学生开展复试准备等相关工作,密切关注学生动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对学生进行复试指导,积极跟进学生复试结果,及时指导学生填报调剂院校和专业信息,确保学生能及时调剂院校和专业,录取人数、录取比例、录取质量均创新高。学院2020届毕业生升学率取得的优异成绩,足以证明学院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爱国主义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振华表示:“学院自成立以来,升学率逐步攀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重视学风建设、注重本科生教育培养质量密不可分。后期,学院将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加大学风建设力度,深入挖掘学风建设内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