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邀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刘东明教授,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主题聚焦于开发用于预防二型糖尿病的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刘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在植物小分子与糖尿病防治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注入了活力,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
在报告过程中,刘教授着重对大豆异黄酮以及从橄榄提取物中水解出的小分子化合物展开了详细阐述。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激活细胞内的特定信号通路。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信号传导过程,大豆异黄酮能够对基因表达进行精准调控,促进胰岛细胞的增殖,同时防止细胞凋亡的发生,显著增强胰岛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并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效缓解高血糖症状。从橄榄叶子提取物中水解得到的小分子化合物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生物活性。它主要作用于肠道黏膜下的L细胞,刺激其释放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和 YY 肽(PYY)。其中,GLP-1不仅能够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还能作用于下丘脑,使人产生饱腹感,从而调节食欲;PYY也能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达到让人产生饱腹感的效果。此外,它还能抑制肝脏糖异生关键酶的活性,减轻脂肪肝症状,降低血脂,抑制食欲,实现体重的降低,使脂肪比例下降、肌肉比例增加,对肥胖和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除了上述两种重要的化合物外,刘教授还分享了其他植物化合物的相关研究进展,例如银杏果提取物以及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等。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展现出对该领域研究的浓厚兴趣。刘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此次学术报告促进了食品科学与糖尿病防治研究的交叉融合,为学院在功能性食品研发方面的特色发展提供了思路,师生们可依据这些成果开发针对糖尿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功能性食品,实现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