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一则《痛别!“茶奶奶”走了……》文章下,江苏网友阿林留言: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贡献了自己所有的枝干芽叶,让自己的一生成了最醇厚清润、香韵悠长的一杯茶。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961年的秋天,从西北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张淑珍来到了陕西商南县的大山腹地。她下基层搞林业普查,在商洛山里走了70多天,穿烂了20多双草鞋。山里的一株野生茶树引起她的思考:南茶北移。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如若将茶叶大量人工种植在北纬33°的商南县,必将造福几代人!
次年,张淑珍开始试引种,结果不尽人意。她没有放弃。终于在四年后,收获的三斤八两茶叶证明了“南茶北移”可行性。一刻也不停,张淑珍动员群众开始大面积种茶。困难无处不在,群众工作、技术限制等等问题迎面而来。她没有放弃。常规移栽种植不行,就改为直播入田就地封育;原本长势正茂的茶树突然生病所剩无几,她在一片质疑声中找到原因:土地成分复杂,重选种植地。困难没有扑灭她的热情,也没有时代发展的脚步。茶树在张淑珍和茶农的悉心照料下渐渐成长。后来又出现了一批年轻人,他们投身于张淑珍的队伍,奋斗在商南茶叶发展初期,坚持不懈。
1985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张淑珍任总经理。开创了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发展模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茶叶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她为带头人的茶叶产业使商南山区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商南县也因此被授予“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在一代代茶叶工作者的努力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现在的商南茶产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 陕西商洛商南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茶奶奶终其一生,将汗水挥洒在地处北纬33°的商南县。
茶香四溢,香飘万里
怀着崇敬之心,2024年1月1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周乐,陈恬组成的清友实践队坐上去往商南县的列车,踏上了寻茶之旅。茶产业发展是商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富水镇茶坊村临近茶山,因此我们决定先去往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
通往镇子的柏油马路非常平整,刚下公交车就可以看到设立在公路旁的茶坊村村委会。村干部余海蕊说,近几年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科学管理和集约经营,将茶叶,食用菌,猕猴桃等农作物种植、采摘和后续的深加工等形成‘一条龙’产业链条,辐射带动着周边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个体农户种不好、没销路的问题,还增加了就业岗位。“继‘精准扶贫’出台实施到现在的‘乡村振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茶坊村农户的茶园大多以农村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的方式集约经营,茶农一方面获得土地流转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在茶田劳作获得额外收入。我们走进茶坊村村民潘晓兰的院子,她一看到我们就放下手中的蔬菜拍拍土向我们挥手,一提起茶叶,就滔滔不绝,“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会采,都可以去茶田采茶。手慢的每天五六十元,手速快的年轻人每天可以挣得一两百。我就当作额外补贴,买点零食。”她很高兴得说,“而且我们买茶比外地的人优惠很多。”为增加群众收入,茶叶公司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集中流转土地,并与贫困户签定《务工协议》,安排富余劳动力到茶园务工,根据采茶、除草、修剪、育苗、制茶、工程修建等不同工种,每天可获得60-200元的收入。
茶叶除了为当地村民增收,还为村庄和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我们虽然没有去采过茶,但是周围种上茶树之后,明显感觉空气清新了。” “去茶海公园很方便,我有空的时候就带着孩子们去玩,离家很近。村子里的环境也变好了,一些公共设施像是公厕都修建好了,路也修的又宽又平。”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经过茶坊村,我们初步揭开了商南茶产业体系的一角。随后我们到国营企业茶叶联营公司采访了总经理刘保柱先生。20世纪80年代,张淑珍与刘保柱等联合全县30余家乡村茶场,成立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将商南茶的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打通。“公司开展了无性系良种引进建园技术攻关,并推广无性系建园2万亩。”刘总说,“作为国营企业,我们更应该自觉担负起‘乡村振兴’的担子。”
随后刘总带我们进入富水镇万亩茶海公园,车辆行驶在被茶树包围的平坦的公路上,茶园设有智能监测站,可以随时监测茶树状况;设有茶文化长廊,使人们在畅游茶园的同时普及茶文化知识;设有智能茶空间,可以自助品茗,感受茶艺之美。
在茶海公园位置,正在修建的茶厂工地,预计近年5月份竣工,2024年的第一杯新茶将出自于这一智能化新工厂。刘总指着一方空间告诉我们:这是鲜茶摊晾处,有一个鲜茶输送通道;这里会搭建一个通道,供人们参观茶叶生产过程……他的话语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新型茶产业发展的蓝图。这个“新”,有很多含义:新的自动化清洁生产链,新的数字化控制技术和加工设备,创新性的茶旅结合发展模式。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商南茶,除了直播带货、新媒体宣传,商南茶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推进“茶旅融合”,吸引广大群众了解茶、走近茶。当然,想要商南茶‘打出去’,不仅要有优良的茶叶品种、一个郎朗上口的品牌名,还应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茶学专家会在张淑珍专家工作站针对问题进行实验,对症下药,促进技术革新。
我们又从茶叶研究所得到喜人的数据:2023 年,全县新改建茶园2万亩,茶园面积达到28万亩,茶叶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二,年产量达8700 吨,茶叶综合产值近16.5亿元。商洛市茶叶研究所所长朱先奎告诉我们:“随着中国经济逐年走好和全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生产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我们也将贡献科学力量,促进商南茶的社会生态效益。”
商南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这里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在未来,商南茶产业将继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我们相信,在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商南茶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