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动态
 

【社会实践】唯有植树志常在 敢教荒滩变绿洲

作者:文/张雨宸 图/陈翀         发布日期:2020-07-10     浏览次数:

     

       7月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弶港调研团队的成员们采访了江苏省劳模、黄海森林公园“十八勇士“之一的朱龙山先生。朱龙山先生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在东台林场的建设历程以及日常生活,并在采访的最后向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1968年,建成三年的东台林场急需林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刚从南京林学院毕业的朱龙山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来到林场报到。说到这个沿海地区荒凉的盐碱地滩涂,朱龙山先生调侃这里“东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獐,就是没有大姑娘”。初到林场时,盐碱地上只种植了刺槐,作为第一个来到林场的大学生,朱龙山作为牵头人和林场干校的工人们开始尝试种植竹子以及水杉。水杉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它绝迹了。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林业专家在湖北、四川交界地带发现了幸存的水杉,通过扦插枝条的方式取得繁殖的成功。然而在盐碱地上种植水杉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朱龙山先生带着水杉队在干中学,学中干,经过多次试验才找到了存活率最高的种植方式。

采访朱龙山先生.jpg

采访朱龙山先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同为沿海林场的大丰与射阳林场均选择了“分林到户”,以砍树种田增加收益。东台林场在朱龙山先生的带领下坚决不同意砍一棵树、毁一点绿。正是这份坚定,保护了东台林场,成就了如今的黄海森林公园。朱龙山先生认为这片林场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用金钱来衡量的收益,作为沿海防护林,它保护了西边的农田,使得八里地区免受台风的侵袭。

       选择绿水青山,展露在眼前的不一定是金山银山,但从长远看来,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效益不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本身。就黄海森林公园来说,林工们没有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变林为田,如今黄海森林公园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告诉人们他们的选择没错。

水杉.jpg

水杉

       采访的最后,朱龙山先生希望今天不再生活在物质匮乏时期的大学生们仍然可以发扬节俭的品质,以艰苦奋斗的姿态应对人生,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人生。